筆足
黑字為原文,綠字為讀後感。
我曾經以為電子書可以改變我的未來。
(有時一件瑣事也會因連鎖反應而影響人的一生,何況據文章內容得知看電子書是作者的一種喜好。文首用了廣告式的誇張修辭。)
(有時一件瑣事也會因連鎖反應而影響人的一生,何況據文章內容得知看電子書是作者的一種喜好。文首用了廣告式的誇張修辭。)
某年太太送我一部Kindle,並傳授各種下載電子書的技術,讓我一度沉迷,徜徉在這虛擬的書海中,滿以為這小東西必可助我節省一點買書錢和大量聚書的空間。那段日子我每天花時間了解網上有什麼新書,同時又得努力閱讀早前已下載的好東西,搞得自己神經緊張。不久之後,我便發現這玩意即使再輕巧方便,也無法取代紙質的書本。
(我曾用Kindle這種電子設備閱讀,感覺不錯,比用Ipad舒適)
(我曾用Kindle這種電子設備閱讀,感覺不錯,比用Ipad舒適)
那純粹是個人的體驗。我喜歡翻書,喜歡逛書店,喜歡書本在書架上整齊排列的感覺,喜歡從一本書發現另一本書,然後把閱讀的範圍擴大,展開一段知識的旅程。買書讀書表面上只是一項消費活動,但如果能用心體會,不把書本視為裝飾品,其實每一本書的閱讀過程都可以附加更多有趣的意義,某年某日書上的畫線、摺疊、疑問、讚賞,當下足以構成獨有的印象,日後亦可掀起難以預料的回憶。
(我也喜歡翻書的感覺,不過少逛書店,現在偶爾會在網上書店買書。我書架上的書排列得有點亂,喜在梳化上放書,床上放書,但廁所不放。覺得有用的字句,我也會畫線,現在有時會用手機拍下做隨身記錄。)
(我也喜歡翻書的感覺,不過少逛書店,現在偶爾會在網上書店買書。我書架上的書排列得有點亂,喜在梳化上放書,床上放書,但廁所不放。覺得有用的字句,我也會畫線,現在有時會用手機拍下做隨身記錄。)
人們常以為書本不過是一疊印了字的紙,讀過的書,等於沒有利用價值,更是形同廢紙,那當然只是偏見。書本的構成與主人的修養密不可分,當愛書的人遇到可愛的書,這本書便足以盛載各種不同的內涵,例如一些觀念,一種身份,一段經歷,一次戀情,一項技術,一幅知識藏寶圖,凡此種種,大抵隱藏着主人某些時刻、某個階段的關注和思想。
(電子書不像紙本書具實感、可作珍藏。較之虛擬產物,人更易對實物產生情感。)
(電子書不像紙本書具實感、可作珍藏。較之虛擬產物,人更易對實物產生情感。)
閱讀的經驗越豐富,越不敢否定或輕視任何人與知識,心懷謙卑,觀察世情,自有各種意想不到的體會。我無法放棄紙質的書,那種工藝與質感,那種可翻可閱的感動,看似理性,其實更可感性與任性,這是講求格式一致、規律、工整的電子書所無法企及的。
(認同作者所述,但電子書也有紙本書沒有的優勢,除了文中已提及的方便易攜省空間外,少數電子書附有聲音、影像及互動的功能)
(認同作者所述,但電子書也有紙本書沒有的優勢,除了文中已提及的方便易攜省空間外,少數電子書附有聲音、影像及互動的功能)
儘管我現在仍然喜歡使用Kindle,但只能將之視作一種工具,特別是在旅途之中用作消閒可謂無與倫比,一機在手即可攜帶過百本書籍,非常適合多心的書蟲。不過,這部小東西並沒有改變我讀書和買書的習慣,像我這種一把年紀的人,已經習慣了書的氣味、觸感、聲音,而且深信這些感覺正是科技無法取代的事情。
(文末點出作者文首真正想表達的:電子書無法代替紙質書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作者偏愛紙質書的氣味、觸感,以至翻書聲,所以未來仍會購買、閱讀紙質書。)
(文末點出作者文首真正想表達的:電子書無法代替紙質書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作者偏愛紙質書的氣味、觸感,以至翻書聲,所以未來仍會購買、閱讀紙質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