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讀後感:告別作文考試 /林柏儀

筆足

黑字為原文的節選,綠字為讀後感。 
  大約十二年前,我在台灣參與中學生權益運動,所經歷過的一場“作文考試存廢爭議”……    我們主張“作文可以教,但不該考”。同時批評:作文若淪為考試項目,只會成為八股文競賽,反而有害與年輕人的文字表達能力養成。……當時我們的言論一發出,立刻引來了各方圍剿……

 (參與維權運動,是熱血的表現,只要文明地進行,社會不應打壓這種自由。而挑戰考試傳統、教學理念的運動,遭圍剿實屬預料中事。)
  最近,正好是國中升高中畢業會考的成績發放時刻。報章雜誌一邊解題,一邊刊登了被測驗中心選為得到滿級分的範文。
  會考的作文考試題目是“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其中一篇範文是這樣寫的:
“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廣告台詞,是的,擁有了想像力,盡情揮灑那七彩的想像,豐富人生,懷着一顆赤子之心,點綴屬於我的那片蔚穹,想像力帶我飛翔,劃破世俗的氤氳,以滿懷想像力的角度眺望世界,我看見了不同凡響的勻稱美;聽見了那點點雨滴譜出的交響樂;嗅到了那綻放在幽谷的芬芳,在世人眼中的平凡事物,我用想像力將它昇華成鐫刻奧妙的寶石。”
    文辭的確華麗,但實在是缺少了正常文字溝通的靈魂。
    我認為這樣的文章是空洞的。沒有傳達出實質意涵的。……寫文章就當要如此?還是說,考試本來就是在比誰比較願意做作奉承改題老師,“認真就輸了”?
(斷章地看上述滿分範文,華麗的辭藻給人第一印象確有點造作,不過要通篇去看才能判斷這段引文在整篇文章中是否失當。例如從字數的比例看,假設考試要求寫四百字,這個段落連標點符共171字,確應作刪減。
語言科比其他學科,理所當然更應重視寫作練筆,儘管目前很多學校的教學安排並非如此。作家的生平、詞語的標準解釋、某課課文的問答,凡此種種的教學內容,在中小學的語言科,有哪項及得上作文能力重要?既然重要,怎就不應考核?要爭論的不是存廢問題,而是評審標準和作文定題。
     話說回來,加考作文後,究竟新一代的文字能力是否因此提升?我不確定。但我倒肯定,新世代很可能因為作文考試,將習得了某一種“陽奉陰違”的能力:不是書寫自己的文字與想法,而是寫作文評分老師會喜歡的文字與想法。
    這事實反映在:年輕人生活世界的文字中(不論是網絡上,或大學生的報告上),幾乎看不到這種“作文文字”。換句話說,對他們而言,考試寫的是一回事;真的要用時所寫的,是另一回事。
(人有惰性,作文考試或多或少可增加學生想要學好作文的驅動力,無論是為分數還是面子。
不單學生,人們在學習或工作中會應因文種、題目、對象不同,採用不同風格與措辭。作文考試的命題往往與學生閒時的寫作題目不同,且有嚴格的字數限制,忽略環境和時間壓力,單命題和字數兩項的差異,足可令學生在作文考試時難以發揮平時的水平。
寫作是為學的基本功,無論文理工商法醫等各學科,除卻口試或口頭報告外,學生在做家課、報告、測試中都須以文字表達對題目的瞭解程度,打好此基本功對學業大有裨益。
到將來就業,即使做無需執筆的工種,善於寫作也有優勢,如做裝修,一份寫得好的報價單會較易獲得生意。)
  至於作文考試,如今只剩下灌輸教條與控制思想的職能;或者,還要教導陽奉陰違的效果。這種東西,統治者喜愛、被統治者習慣。但要培養新一代的主人,只能夠是成為它們所欲推翻的對象的。
 (文章的作者認為作文考試已淪為“灌輸教條”、“控制思想”及“教導陽奉陰違”的工具,此看法失之偏頗,莫說語言科教師,也難獲得其他科教師認同。
老師多半只是希望藉範文指導學生怎樣提高寫作能力和取得高分,志在能力和分數而非其他。
要告別的不是作文考試,而是過時的評審標準、作文考試的定題方式和字數限制。評審標準應以通順、言之成理、邏輯清晰、新意、修辭配合作文題目等多維考量,空洞、誇誇其談、陽奉陰違,從來不應作為好文章的準則。
關於作文選題,因學生對教師所選單一題目的認知可以判若雲泥,若多定幾個題目讓學生就自己所知來選擇,拉近此方面的差異,反而較能公平地考查學生的寫作水平。除命題作文,可設閱讀理解題目,測試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及寫作三方面的綜合能力,亦可參照之評估學生有否背命題作文,及平衡倘若學生靠背命題作文而拔高的分數。
字數方面,定死的字數(如600字),易使明知沒甚可寫或寫至言盡而未夠字數的學生,要湊字數寫出冗長無物的段落(亦難為改卷老師),而未盡抒己見的學生就要半路中斷思路,突兀地終止行文。相反,彈性的字數範圍(如500至800字),能賦予學生更大的靈活性,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再者,能用簡潔精練的文字把題目談透,放諸中西文,皆是寫作功力深厚的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