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讀後感:(斷章寫義) 慕課革命 / 李爾

筆足
 黑字為原文(只省了文首的引文),藍字為讀後感。
......
  看完《穹頂之下》,從事教育工作的母親問我,這片子能買得到嗎?
我問為甚麼,她說,如果拿到學校的課堂上播放,再讓同學們討論,就可以是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課(其實作者母親應先自修一堂關於版權的公民課。*)──是的,我們今天常掛在口邊的什麼“愛國愛澳”、“增加對祖國的認同感”,但有什麼比讓澳門年輕人看一看《穹》這齣片子,會更深刻認識到澳門與內地的呼吸與共?(深刻認識到與內地人共同呼吸的高濃度的PM2.5來自何方?作者真的認為澳門年輕人看罷會“增加對祖國的認同感”,而不是相反?又有什麼比一個像柴靜這樣魅力四射的人物,會令澳門青年們心生仰望(柴靜的那場演講表現或表演確不錯,但她沒那麼值得仰望。團隊包裝、煽情元素、數據迷霧、實地採訪等的疊加效應,使整個演講變得高大上。),了解到今天的中國除了文明缺失、揮霍霸道的豪客和貪官之外,還有不少願意承擔公民責任、努力推動社會變革的人?(為何用問號結尾?)
    2012年10月,《時代周刋》發表題為《大學已死,大學萬歲!》(College Is Dead. Long Live College!)的專題文章,指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開放網絡課程(又稱“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正在改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令其更加民主化和大衆化。事實上,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和學習方式,的確正在消弭學校及地區之間的藩籬,令更多人有機會分享優質教育資源,教育公平不再僅是虛應的門面話。(互聯網上已有豐富的學習資源,不過系統地學習之風倘未普及。在大量網站、訊息被屏蔽的地區,學子要懂得翻牆才能利用眾多優質的學習資源。)人們求知的渴望不必受時空限制,學習可以(亦應該)結合個人興趣和自由,不是單單為了分數學歷,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態度裡
    不難想像,如果學校裡的每節課都能上得像《穹》這麼生動有趣,我們會減少多少逃課和厭學的孩子?(再精彩的滿堂灌,學生也支持不了多少節課。)如果宣導公共政策能像《穹》這麼觸動人心,我們可以避免多少不必要的猜疑和爭吵?(宣導再觸動人心,不落實執行好的公共政策,爭吵、示威還是會發生的。《穹》本身有編故事的成份,若如此宣導,難免引起猜疑。互聯網時代的特殊知識結構(知識型經濟更注重發現、剖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成績分數之類的硬性指標;更注重平等對話而非一面倒的灌輸方式),從各層面對社會原有的秩序和習慣帶來挑戰,而相信首當其衝的,就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認同這句。)   
*依據版權條例,在課堂上可直接上網播放《穹頂之下》,或播放自行燒錄的《穹》影而無需買片
澳門相關的條文:
經第5/2015號法律修改的第43/99/M號法令(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
第六十條供私人使用之自由
二、下列者尤屬私人使用之範圍:
b)戲劇作品、戲劇音樂作品或電影作品之表演、文學作品之朗誦、音樂作品之演奏及其他對已發表或出版之作品進行傳播之方式,只要非以謀利為目的及非在開放予公眾之地點內進行。
第六十一條自由使用
下列情況屬合法使用,無須經作者同意:
d)全部或部分複製某一已出版或發表的作品,只要此複製是由圖書館、博物館、文獻中心或學術機構進行,且並非為公眾而進行複製,而僅限於為有關機構本身活動所需者;
m)專以科學、教育或人文之利益為目的而使用非供交易之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