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讀後感:(斷章寫義)誰的家? .鏏 而

筆足

 黑字為原文,綠字為讀後感。
    人撤走了,動物們卻只能束手無策地,面對人類的任性。
    【《被遺忘的動物們: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厰警戒區紀實》,作者:太田康介,葉韋利譯,行人出版社,二○一二年三月七日】
(牠們在充滿輻射的廢墟中生存會否誕下如某些電影裡的暴力怪胎?機會極微,但可預見殘疾的下一代。)


    朋友在網上討論 “保護遺棄動物協會被逼遷”一事,我突然想起以上影集:福島電厰因地震面臨危機,日本當局緊急撤離居民,而動物卻束手無策地等待死亡。攝影師太田康介帶着貓狗飼料、水和相機衝入福島警戒區,尋找這些被遺忘的動物們,並拍下書中的照片,藉以吿訴世人——這不是人類獨有的家,我們要對活着的其他生命負責。
(無論是人還是寵物,要生要養之前都須三思,腦中應有“一生一世”的概念。)
     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情況雖不合理,但相對於我們的國家卻是微不足道。中國是個出名“上天下地盡可吃”的民族,為了取得珍貴物料,獵殺野生動物情況甚為普遍。就連經濟環境比較優越的澳門,政府一聲 “發展”,便可破壞鷺鳥的家;居民一句“不想”,到民署簽紙即可棄養寵物;早陣子臉書更熱傳一張吿示,某大廈晩間蛙鳴吵耳招人投訴,管理處全面開展滅蛙行動。凡此種種,盡顯“以人為本”之霸道。
(不單人與人之間,其實人與動物或生物之間都親疏有別。
食肉者覺得不人道劏豬殺牛取魚翅的人,應該受責;愛狗愛貓的,覺得吃狗吃貓的人無血性;素食者認為食肉者殘忍。
不過,就算嚴格素食者也並非就愛護所有生命,會呼吸有嗅覺的植物與動物疏遠到祖宗一億代以上,大啖之當然無需客氣;若在路上遇見文中提到的蛙類,我想多數人不忍心一腳踩死;但對於蟑螂、蚊蟲,嚴格素食者,可一樣會照拍照踩不誤,甚至慈悲為懷的和尚也可能如此。
這就是親疏之別。)
     “家,是所有生命的出發點……”和兒子一起閱讀繪本《我在森林有個家》時,我特別向他解釋此話——家就是地球,是屬於所有生物的。不久,我和學生在家爭論南海主權問題,年僅七歲的兒子竟說——媽媽,你說過的,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海洋是給魚住的……我被一言驚醒,當各國都翻出史實,自以為主的時候,事實卻是——那是海洋生物的家,誰都無權以戰爭去破壞她。
(小孩子的良善,有時會令大人汗顏。政治角力,國家間爭土地是久已有之的人性陰暗面。近期歐美日多國聯手逼中國放寬稀土出口,自家的稀土卻珍而藏之,滿口人義道德背後隱藏的嘴臉,如同無線劇集《心戰》的人物般,他們自己也分不清正邪。)
     弟弟是愛狗之人,但因為解決不了“寵物絕育”的思想包袱,一直沒有養狗。“你不養,總有人養,寵物須絕育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我經常這樣質疑他,而他卻總是義正詞嚴地說:“有求才有供,少一個人養狗,便少一隻必須絕育的狗!”我一直無法理清這邏輯。今天,回歸到遺棄動物收容所的問題,我卻忽然有了一點頭緖——少一些遺棄寵物的人,便不需要更多的收容所。而如果,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動物便不需要被收養,牠們理應有權在自己的家,過更有尊嚴的生活。
(在現代城市,放生的雀鳥、魚、爬蟲類及兩棲類等動物,還較易存活繁衍,但狗和貓呢?建個貓狗動物園?那只算圈養。留土地給牠們?就算有足夠的土地,城市裡或周邊山頭野嶺的生態環境,早已非狗貓科動物可適應,俗語有話:放佢地都唔生。
還家給貓狗?要請教其他人的高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