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評改《淺談教師“學與教”的觀念轉變》 / 鄭建國

筆足

黑字為原文,藍字是新增、移位或評論,紅字是刪除。

 一位擔任校長已有四十年經驗的學者,在一次教師培訓講座中強調,如果你仍然用“教學”一詞,就代表你不夠專業,未能在教育生涯過程中與時並進。現今的教育應以學生的學習為本,教師的教是支援學生的學,所以“學”字應在“教”字之前,“教學”應寫成“學與教”。聽老校長激昂的演說,當然如雷貫耳醍醐灌頂,慚愧自己為甚麼仍“教學”自居,不好好思索學與教的倫理關係,故此多年只停留處於教學專業發展的瓶頸,遲遲未能突破學與教的真諦先不管“教學”與“學與教”在形式上的羈絆,始終“教學”一詞已沿用多年,一下子也很難改掉寫上“教學”的習慣。然而,在形式的背後,又有多少教師可以領悟“學與教”的奧義?學生的學習需要有“教”的支援,牽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堂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加上教師課前的充分的課前準備以及課內的靈活演繹,刻意將課堂歸還給學生,以學生角度出發設計學與教,才是提升效能的根本辦法。


    澳門有不少學校的教學方針,都大多數標榜以學生為本,不少學校近年希望以《生本教學》、《翻轉課堂》、《杜郎口教學模式》、《學習共同體》等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法,成為不少澳門學校想要推動的學與教改革。不能否認,這些方法都不乏成功例子,然而,由於課堂仍然由教師設計和主導仍然是教師,教師的情緒表現會直接影響課堂學與教的效能,故此,學與教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我在〈澳門基礎教育教師自我教學效能感研究〉一文中曾指出澳門基礎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感的認知方面表現是七個關鍵因素中最低,教師的認知不足,就難以推動學與教的改革和轉變觀念轉變。當務之急,是要讓教師知道自身不足,從而主動參與培訓。在二○一○年澳門政府頒佈的《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及教學助理職程制度》以及在二○一二年頒佈的《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中,清晰列明教師在每個職階職級需要參與的培訓時數,直接推動教師參與各種專業發展培訓活動,但誠然,現時教育暨青年局所提供的培訓課程仍未夠多元,關於教師自身生涯規劃的培訓少之又少,有部分教師只為“達標”而參與培訓,成效存疑,有待教育暨青年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教師課堂活動要從教為主改為為主與教觀念轉變,學校政策的支持也十分重要。現時澳門大部分學校都安排了教師共同備課時間,教師可善加利用以利用那段時間在繁忙的課堂教學中靜下心來,專注腦力激盪並凝聚集體智慧,改進學與教的效能,是一個非常好的措施。但除此之外,某些學校仍然存在不少亂象。眾所周知,(另起一段)一個成效的課堂,都需要教師付出大量時間進行備課,然而,但在教師除教學工作外,還需負責校外的活動及比賽,令教師疲於奔命學校為了提升校譽,或教師自身誤判輕重,甚至有部分教師本末倒置,大部分工作時間放在準備課外活動及比賽上,影響課堂學與教的效能學校為了提升校譽,忽略了大部分同學對學與教的需要,本末倒置因此,學校應給予教師更大的自主空間,讓教師更多的時間去反思及改進課堂的學與教

    教師向學與教觀念轉變,困難在於要改變教師已有的慣性思維。教師需要經常反思課堂效能敢於嘗試不同的教導方法,才有機會突破慣性思維的約束。“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只有教師能堅持自己的初心,明白自己的使命,清楚自己的定位與重要性,同時,明白自己有改變學生與社會的能力便無懼改變“一言堂”的課堂模式慣性思維(另起一段)自從《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和《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先後頒佈,有不少教師覺得苦不堪言,儘管教師待遇有所改善,但工作量卻大提升,不少教師感苦不堪言。然而,回想起我們的教育界的先輩在過往教學條件甚差的情況下,憑着一顆赤誠之心,為澳門教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傳承到我們手上,又怎能讓其走下坡?期望各位教育同工,同心同德為澳門教育繼續發光發亮,以身作則照亮每個學子的成長道路,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思維的束縛,以學生為本,準備好每堂精彩的課

    註:以上內容皆是個人觀點,歡迎各位教育同工指正。

[本文談論教學觀念應與時俱進轉為以學生為本的“學與教”,提議教師要勇於改變“一言堂”的授課模式,而學校亦應提供支援。

本文寫作技巧欠佳,有誤用和漏提字詞的情況(如錯用如雷貫耳”、突破誤搭真諦”,
私框的條文中沒有職階所以應補回職級”的字眼),可刪減的語句不少,其中“學與教”出現多達十五次。文章的立意雖好,但似一篇內容空洞的講稿,難達啟發之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截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