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見:(亂世備忘)新山不過社
筆足
沒想到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到新的文化知識。
(修改註:刪去儘管信佛卻在意傳統的轉折,因信佛的人多數較在意傳統習俗。調整部分文字的次序,使條理更順暢。)
於是,在三姐翻查《通勝》後,我們就選在春社前的一個周六上山,為媽媽的新墳上香。想起去年清明,媽剛進院治療無法拜祭父親,她千叮萬囑我們要好好去拜祭,不要因為她不在就不去祭祀,要好好去拜祭。她緊張又虛弱的話音似才剛落,一年就過去了,我們已經站在媽爸合葬的墳前,難免傷感。祭祀的物品除了跟從前一樣給爸準備燒鴨(有時是鵝),還多了媽最愛吃的那一家店的燒肉,還有從前一家給爸準備的燒鴨或鵝。說起平常清茶淡飯的父母,大節日時的快樂開懷,大家的心情就很快平復了。
(修改註:改動文字的次序理順文意之餘,添加了“跟從前一樣”及將“或”改成“有時是鵝”才合情理,又添了“難免傷感”呼應此段末的“心情就很快平復”。)
當夜回家,好奇地上網查找關於“新山不過社”的記載,看到幾個類近的說法,“古時清明是既嚴肅莊重又有歡樂氣氛的節日,屬於紅事,新喪家有白事在身,就不宜在春社後去拜新山,以免紅白相沖。”看到這段文字罷,我幾乎可以想像想到,如果媽媽還在時,如果跟我們說不可以清明去拜新山因為怕相沖,我一定會跟她吵幾句嘴,說我不會信的,我不迷信所以不會理會什麼相不相沖,然後,媽也一定會回話:“迷信?呢啲叫文化,你讀咁多書都無文化!”媽,這次沒有人給我訓話,我學了,也跟着做了,但你已經不在了。
(修改註:文中提到看過幾個說法,即不止看到所引的該段文字,不如改為“看罷”。明明就想像到吵嘴的情境,故“幾乎可以”應刪,免矛盾。
此段還漏了個關鍵的“新”字。介紹“新山不過社”是此文的重點,也是對信奉此類習俗的讀者閱此文的主要可取之處。按文中所述拜新山才需在春社前,所以新字須補回。
此段還漏了個關鍵的“新”字。介紹“新山不過社”是此文的重點,也是對信奉此類習俗的讀者閱此文的主要可取之處。按文中所述拜新山才需在春社前,所以新字須補回。
另,原文想像的對話中,媽媽所說的文化單指傳統的祭祀習俗,那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原作者讀書學的更多是文化的其他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