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閱讀:(看法說法)科學之大禍 / 李炳時

(黑字為原文,英文為轉述,藍字為讀後感)
  科學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乃無可否認之事實,但科學操於德性不進反退的人類之手,對人類的禍患,遠超了好處。與科學息息相關的現代戰爭、環境污染,造成之生靈塗炭,甚於古代千百倍。假使沒有科學,吾人頂多是勞累些,不大方便而已,千萬年來,人類都是這樣生活過來的。
The author admitted science improved human’s daily life, but meanwhile, criticized the disasters it created. He considered its disadvantage prevail over its advantage. The science of his idea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modern war and pollution, which caused a multiplicity of causalities, thousand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ancient time.
作者認為科學弊大於利,我卻持相反意見,儘管科技確幾何級數擴大人類惡行的破壞力、殺傷力。

作者想到現代戰爭的破壞,卻忽略了當今世界局勢──各國之間由於軍事武器威力太大反而不會輕易動武;美俄中歐等也以和平為本,既相互制衡亦威攝其他國家,起主導和平作用,所以大部分國家正處和平時期。 
古人與今人道德高低難下定論,一沒有具體對比的數據(或許有,只是小弟無知);二古人與今人生活環境相差甚大,如古代人口少、交通落後,左鄰右里基本認識、多數人生活水平相近,因此做壞事誘因不大、風險高、向富人埋手可能被打死等。 
    科學看似增加了人類的自由,實則對人類生活形成全方位、滴水不漏的禁錮,今天一個家庭若無電力、自來水、電腦,個人沒有手機,真的不知如何過活。由於成為科學的奴隸,所以現代人一般面目模糊,態度含糊,缺乏一種豪邁的大丈夫氣概。一切有現成的科技代勞,人就缺乏刻苦磨練乃至冒險的經歷,一生都是室內的假花,遇事無法做出決斷的反應。
Science seems to increase our freedom, but actually jailed us in the modern world, he thought. As technology and gadgets have already made human a donkey, we might lose our instinct to deal with difficulties without electricity, running water, computer and mobile phone. People lack the experience of hardship and adventure, like living in a greenhouse.
非看似,科學是實際增加了人類的自由。電力、自來水、手機等科技帶來的資源和設備,使現代人有古代人望塵莫及的享受。 
現代人單手打開水喉就有衛生的淡水,無需挖井或等雨天才盼到那不大衛生的淡水;晚上隨手開燈非靠有限的、微弱的油燈光線過活;用手機輕點幾下可知天下事、學習最新知識,不用靠道聽途說,上街看朝廷張貼的極有限消息,或閱讀難得不知從何弄到手的竹簡;交通發達、費用較前低,使許多人有條件到世界各地體驗風土人情、探險,古人的所謂冒險,我猜想也就上山採摘打獵、行路到隔離村,很有條件的也就騎馬或坐木船去到現代人一小時機程的範圍走走或謀生之類吧?! 
遇事無法做出決斷反應的人,一生都如室內假花之輩,古今都有,與科學何關?從哪裡得知比例多了?我倒見不少後輩多方面都比上一代強,尤其是女性的能力與地位。古代人的奴性、愚忠、不加批判地尊崇傳統與個人權威、牢記的繁文縟節等,倒是今人所不及的。
人們只要負擔得起,當有選用科技產品之自由,也有不用的自由。在此方面,古代人卻連選擇都沒有,不單如此,耕種、謀生已佔用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閑時的娛樂選擇也少得可憐。若談論個人的生活技能,責任應在教育上,科技是中性的。家庭及學校教育,較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對學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訓練往往付之闕如。
    但科學有一大禍,鮮有人慮及。科學潛移默化之結果,導致吾人排斥一切“非科學”的道理。由於科學被認為是唯一絕對可靠的,而“因果報應”不能用科學的手段來證明實有其事,則可視為“沒有科學根據”而不必理會,於是人就不存後顧之憂,放膽去做不仁不義之事。由於有了科技的幫助,現代人若要為所欲為,都是舉手之勞,作惡之餘還降低了罪惡感。更有甚者,科學衍生出一種畸形“計算思維”,乃至若有人作奸犯科而東窗事發,竟因其計算有欠“周詳”而頗受到不少人的“惋惜”,暗示出若誘因相同,這些人也可能會毫不猶豫地作惡,而且做得非常之“科學理性”,不會“重蹈覆轍”。在計算思維的背後,正是道德是非觀念之蕩然無存也。
Science made a calamity rarely pondered by critics. Most people regard science is the only reliable matter, and “karma” should be neglected because it is short of empirical evidence. The author observed this concept lower people’s morality and some people even make good use of “scientific method” to commit crimes. 
眾多中外宗教人士早就慮及科學可能使人不再或不如從前般敬畏"因果報應"。不過,此點作者倒不必憂慮,多國的調查顯示,公眾普遍不具備科學素養,如在中國,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至2015年才6.20%(參見:反科学广告折射公众科学素养缺失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實際比例可能更低)。  
    科學不但絕非萬能,而且它介入不應介入的領域,對人類的後果是毀滅性的。“因果報應”與其說是無法被科學證明,倒不如說是科學無法解釋,無法解釋就不能武斷其不存在。
Science is not omnipotent and will lead to fatal consequence by wrongly interfering in aforesaid area. Karma’s existence defies explanation by science, the author declared.
    更重要的是,科學強行介入這個問題的後果,就是消除了人類應有的敬畏之心,全面地釋放了人類潛在的罪惡,使好人變成壞人,壞人變得更壞!
    據《莊子 • 天地》篇所述,子貢遇一老者,其人徒手入井取水,十分費力,遂勸之使用器械,收事半功倍之效,老者答:“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意思是說,這樣做,會生起機巧之心而讓自己感到羞愧,所以就放棄了。古代的偉大哲人,對於科學之禍害,早具先見之明,洞若觀火矣!
More severely, its intervention eliminates the thought of reverence and fear and release the evil mind of human, and therefore a good person turns bad and the bad turns worse.
具科學素養的人不會認為科學是萬能的,科學精神講求邏輯與實證。法律是現代社會儆惡懲奸、保障公眾權利的有利武器,履行執法職責的司法系統大程度上確保"因果報應”,在訴訟上講求科學取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觀古代,皇法最大,乃人治社會,普通百姓在正義上缺乏救濟途徑,很多時只能救神拜佛,祈求好人有好報、壞人得惡果,如此敬畏"因果報應",更多是心寧安慰,阿Q精神。
無據之敬畏可謂鴕鳥政策,科學精神講求:探索、懷疑、實證、理性,勇於求真,在不斷修正中認識真實的世界。在科學基礎上建立司法、經濟、醫療、教育等系統,才能不斷完善,使滅貧、普及教育、治療過去不治之疾成為可能,造福人類,而非聽天由命,在回憶中美化過去,臆想中美化古代貧乏、單調、人治、衛生條件差、瘟疫無治、一般人沒書讀等的生活境況。 
倘若作者找個落後村落住住,不用電、自來水、通訊設備,要手工織布、造鞋,靠河溪之水耕田、養禽畜維生,寫作時都用毛筆墨硯,估計沒過多久就會感到沒科學的苦困和失去自由,並非"頂多是勞累些,不大方便而已"。作者更可能只敢空想,缺乏其稱頌的"豪邁的大丈夫氣概",不願離開科學之光。 (不確定留言者是否確為原文作者,但此句有犯"人身攻擊"謬誤之嫌,遂刪之並致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