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足
黑色為原文,綠色為小弟的讀後感。
到了外地,習慣看人看建築去了解一個城市。怎樣的市民便有怎樣的城市。
(我也喜歡看人,無論旅行,還是在家附近的公園閒坐時,嘆著舒心飲品,靜看別人一動一靜,趣意盎然。)
(我也喜歡看人,無論旅行,還是在家附近的公園閒坐時,嘆著舒心飲品,靜看別人一動一靜,趣意盎然。)
前兩天的香港《信報》副刋有作者寫道:“在未‘拉斯維加斯化’之前,慵懶、寧靜和似乎一無所求的澳門,的確給分秒必爭,每天在名利場中打滾的香港人一種近乎奇蹟的感覺……”莫說外地人,本地居民如我,心目中從前的澳門也是“慵懶、寧靜”,不單住在小城的人是這般,連星羅棋佈的小街小巷,毫不張揚的建築物也是這般,整個城市的氣質就兩個字:優閒。怎似得今天,超高廈拔地而起,民衆急躁急功,財色酒氣呑噬了往日的寧靜,財大氣粗才是今天的寫照。這些,用不着外地人說,我們往街上一站便看到了。
(澳門在博彩業開放後,無論是人、車、塵、高樓、噪音都比前多了。近年不少人評論澳門情況時,建議大家不要再用過去的標準去看澳門,叫澳門人看開點,有得必有失。這點我理解,但是眼見長大的地方,居住環境今不如昔,難免慨歎。)
同樣,站在廣州、上海、北京、奈良、悉尼、里斯本、西雅圖的街道,我也看到形形色色市民、建築匯流成的不同城市個性和面貌。
觀察城市的市民,最好的場所莫過於公交。我坐過北京的地鐵無數次,總弄不明白兩件事:一是車廂裏怎那麼臭和悶熱?二是怎麼不見乘客閱讀?
(公交是觀察市民的最好場所?我想有其他更好的地方吧。雖說地鐵較穩,但多少會晃動,是否適合閱讀的環境,我會打個問號。)
書店是我喜歡北京的原因之一,這個擁有全國最好人文書店的歷史文化古城,我從來不曾在公交上看到民衆安靜看書閱報的亮麗城市風景,卻經常給乘客粗俗粗野粗魯的行為嚇得目瞪口呆。諸如操着流利京片子說話的舌頭,能捲出無數彎的男乘客大庭廣衆拉起上衣起勁揉肚滿腸肥的豬腩肉,從上車到下車一直忙碌且勤快地搓揉,不知是想搓出“老泥”還是想自行“搣脂減肥”。又或一臉憤世嫉俗的中男竟如搗蛋少年郞般狂搖車廂扶手桿,讓我想起曾在別的城市地鐵扶手柱旁見着的一句標語:“請勿攀爬”,這句敎我笑出眼淚又感莫名其妙的溫馨提示,原來很有必要,以後還得加上“請勿搖撼”、“請勿撞柱”。
(幾個月前去北京玩了幾天,因早已去過長城等較遠的景點,所以當時選擇地鐵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機場、鳥巢、國家圖書館、天安門、王府井的線路,轉坐公車去798、南鑼鼓巷前搭的地鐵線,以及中間的轉乘線路都搭過,感覺非如作者所言那麼差。臭味嗎?也沒甚麼印象。又或我當時的臭覺靈敏度受機場、多處街道、以至地鐵站內都不時飄散著的棉絮影響。地鐵上倒見過讓坐的人,玩電子產品的男女老少,穿行車廂中的行乞者。那趟旅程,北京人給我的總體感覺還算不錯,只是那裡的空氣較差而已。)
上一輩人雄心壯志提出超英趕美,半個世紀過去,今天腰包鼓脹的國人依舊矮人半截,無法超越的是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包含善惡兩面,任何國家都有好人與壞人。要改善,需要長時間地、身體力行地去學習、培養,才能盡可能地隱惡揚善,這裡指的非戴面具或披羊皮的玩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