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印度為低下層增高校學額 (BBC文章編譯)

印度政府通過一項新的法案,為種姓制度1中低下階層和弱勢社群保留高校入讀名額。目前,百分之二十二學額保留給上述人士,但新的法案把保留額增至近百分之五十。
1. 過去,印度人在種姓制度下被劃分為高至低四個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印度教育部長表示,議會制定此項歷史性的法案,目的是為了完全消除長久以來的歧視。他續道,數以百萬一直處於弱勢社群的學生將會受益,因為他們將有機會入讀印度最著名的專上學府。但在首都新德里及其它大城市,有幾百個名校的醫學系、工程系及其它系的學生上街抗議法案。大批政府醫院的醫生和職工亦紛紛休假參與抗議行動。他們認為政治家提出法案別有用心,目的是為了選票。在印度,低下階層在政治上影響力很大,因而沒有任何政黨反對法案。
政府表示三年後才會執行此項計劃,好讓各高校做好準備。不過有許多高校管理者擔心,如不大量增加教學人員和設施,將難以滿足學額增長的需求。其它人則憂慮這會導致一些國際知名的學院降低教學質量。然而,支持者認為付出一點就可根除存在幾百年的社會歧視很值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度的種姓制度 (caste)

西元前二千年代中葉,一批入侵的白種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
在雅利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種姓制度下,印度人被劃分為高至低四個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刹帝利是軍事貴族,吠舍是平民,首陀則是奴隸。
另外,觸犯制度者可被重罸,排除在種姓外,貶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只能從事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統治者制定了許多法律,例如規定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摩奴法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種姓制度經過長期演變,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
儘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但至今仍有殘跡,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的賤民達幾千萬人。

注釋摘自中國教育曙光網: http://www.chinaschool.org/xspd/zsdt/030929_0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